您好,欢迎来到慧教复读网
logo
400-688-1101
课程导航

古诗四首教案9篇

  我们编辑了“古诗四首教案”以配合您的需求,希望阅读本文能够给您一些有益的想法。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一份好的教案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

古诗四首教案【篇1】

  《致大海》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xx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结构思路,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松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3、欣赏品味

  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4、课堂训练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画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5、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咏嚼才能探微揽胜,深入佳境。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2、诵读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

  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xx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孤独的收割人》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

  (3)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⒊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相同处:(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1)从写作内容看,《孤》侧重于抒情,《观》侧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3)表现手法不同。《孤》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⒋课堂训练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黄杲忻译)

  四、布置作业

  1、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2、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

  《篱笆那边》

  ◆自读导言

  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

  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自读程序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子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上的化身。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最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7、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我愿意是激流》

  ◆自读导言

  1、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自读程序

  一、听朗诵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二、学生自行研讨全诗,思考并讨论。

  1、诗中意象可概括为几组、几类?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2、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三、学生深入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

  1、诗人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我愿意”“只要”。

  2、这样写表现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3、讨论:这首诗五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分析每处对照,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明确:例如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

  一次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巢”“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的生活的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等。

  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的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4、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明确: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5、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6、口头表达训练: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改写成散文。

  7、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全诗共有五个诗节,就表白爱情这个主题来说是同意反复,借用的景物层出多变,千差万别;每个诗节的结构安排也整齐划一,诗节的前半部分都是诗人自喻。这种同一主题、同一表现形式的循环往复,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除了使诗人的感情得到酣畅的抒发外,读起来也富有音乐的旋律感。

  (设计者:陈章明刘婷)

古诗四首教案【篇2】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

  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父经商、家豪富。他从幼受到充分的文化教育。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斋集》。

  三、预习检测: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5)帘旌 ( )不动夕阳迟 (6)徙( )倚( )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三年多难更凭危 (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F215.cOm 】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 。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 。

  (4)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 。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 。

  四、学习诗词: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使至塞上》 王维

  合作·探究·展示

  1、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3、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

古诗四首教案【篇3】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

  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背诵这四首诗。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

  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

  陶渊明:(略)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

  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写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这首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教师范读;

  ⑵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八、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课外延伸:

  ⑴背诵这两首诗;

  ⑵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⑶课外摘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古诗四首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译诗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3、了解律诗的章法

  首联:破题,是诗歌的“起”。

  颔联:承接上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是“承”。

  颈联:由景转入写个人际遇,是“转”。

  尾联:在前三联的基础上抒写情怀,深化主题,结束全诗,是“合”。

  五、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六、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古诗四首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体会外国诗歌象征性强、形式优美、哲理深刻、形式鲜明的特点;

  2、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对外国诗歌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2、对比中外诗歌在表达意象方面有何异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

  教学步骤和过程:

  第一课时致大海

  一、背诵检测引入新课

  二、普希金简介

  三、示范朗读或者听读录音课文

  致大海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地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地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

  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绿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

  你现在要吧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地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地峭岩,你地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四、学生齐读

  五、各自诵读,诵读提示:全诗抒情气氛浓厚,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的基调和变化。

  六、鉴赏要点(师生共同讨论)

  1、作者借助大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精神?

  2、全诗浓烈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诗人和大海的关系是什么?

  七、小结和课后迁移训练

  1、指名学生小结

  2、课后迁移:怎样品诗和写诗评

  (1)、培养读诗的兴趣,由兴趣上升到品诗

  (2)、尽量结合背景材料,分析诗篇的多义的内蕴和主旨

  (3)、诗评,要揭示诗歌的主观情怀与客观意蕴

  第二课时孤独的收割人

  一、课前引入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二、写作背景

  华滋华斯简介

  三、诗歌的内容大意

  1、第一节:收割女的孤寂

  2、第二节:想象和

  姑娘的歌声

  3、第三节:诗人对歌词内容的猜测

  4、诗人心灵受到的震动

  四、本诗的鉴赏要点

  1、学生齐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孤独女郎在收割什么,在歌唱什么,诗歌的回答是什么?

  3、作者开创的浪漫主义新诗之路。

  4、对比分析白居易的《观刈麦》

  观刈麦时为周至县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第三课时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一、课前引入

  1、外国诗歌的特点回忆

  2、背诵《致大海》

  二、诵读提示

  1、两首诗的形式特点

  2、语言风格比较

  三、内容理解

  1、学生自读两首诗

  2、指名串讲诗歌的大意

  3、教师适当地提示

  四、鉴赏要点

  1、狄金森——灵魂的风景画家

  2、《篱笆那边》诗歌中打破生命时间的顺序

  3、《我愿意是急流》多样的解读

  4、意象的独创性排列:(1)、全诗由五组意象群组成,富于变化;(2)、全诗五节,句式结构大致相同,造成一咏三叹的效果。

  五、课后迁移训练

  写一篇短文,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方面评价你最近读过的一首外国诗。300字左右。

古诗四首教案【篇6】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⑴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⑵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⑶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⑴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⑵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⑴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⑵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⑶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

  (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⑴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⑵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⑶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⑴《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⑵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⑶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⑷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⑸《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⑹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⑴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⑵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⑶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

  (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⑷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古诗四首教案【篇7】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学生吟诵、品味、欣赏

  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

  (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①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习。

  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味欣赏,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动

  (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和同。

  (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进行研究,建议切入点小。

  (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或其他诗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挑选有见地的班上交流。

古诗四首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

  一、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

  2、指导学生朗读:

  ⑴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⑵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⑶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二、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

  3、质疑探究:

  ⑴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⑵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5、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学习

  一、检查、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1、《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2、《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3、《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

  2、指导学生朗读:

  ⑴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⑵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⑶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三、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⑴《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边塞风光”)

  ⑵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荒凉”、“消沉”等。)

  ⑶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⑷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

  ⑸《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⑹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⑴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⑵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⑶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

  ⑷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四、小结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古诗四首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电话
咨询
官方电话咨询
400-688-1101
在线
咨询
手机
访问
帮我选课
*联系人:
*联系电话:
课程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