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慧教复读网
logo
400-688-1101
课程导航

读书一定要做笔记吗?专家与读者观点碰撞

读书一定要做笔记吗?专家与读者观点碰撞

近日,“读书一定要做笔记吗?还是说纯粹的沉浸式阅读更有价值?” 这一话题引发了广泛讨论,不同群体各执一词,观点碰撞激烈。
对于许多热爱阅读的人来说,做笔记是他们读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采访中,市民林先生分享道:“我读书时习惯随手摘抄好词好句,遇到有感触的段落也会写下自己的心得。这样不仅能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日后回顾,还能重拾当时的阅读心境。” 他认为,笔记就像是阅读的 “脚印”,见证着自己知识积累和思想成长的过程。
学者们也普遍认可做笔记在读书中的重要性。教育专家李教授表示:“做笔记有助于读者梳理书籍的逻辑结构,提炼核心观点,是一种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有效方式。尤其对于学术性书籍,笔记更是帮助读者深入研究、建立知识框架的关键。” 从历史上看,诸多大家也都有做笔记的习惯。顾颉刚先生 60 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这些笔记成为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重要基础;钱锺书先生的外文笔记达 200 多本、3.5 万多页,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与长期坚持做笔记密不可分。
然而,也有部分读者和专家提出了不同看法。有读者认为,纯粹的沉浸式阅读能带来独特的体验。“我喜欢全身心投入到书籍的世界里,不被做笔记打断思路。那种完全沉浸在故事或思想中的感觉,能让我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读者陈女士说道。她觉得,一旦将注意力分散到做笔记上,阅读的流畅感和沉浸感就会大打折扣。
文学评论家王老师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对于一些以娱乐、放松为目的的阅读,比如阅读通俗小说、散文等,过度强调做笔记可能会破坏阅读的美感和情感体验。在这种情况下,读者更应注重内心的感受和直觉,让阅读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精神滋养。” 他指出,沉浸式阅读能够让读者在没有功利性目的的状态下,与作者产生更深刻的情感共鸣,挖掘书籍更深层次的内涵。
随着时代发展,电子阅读兴起,笔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电子笔记具有记录方便、保存便捷、检索快速等优势,为喜欢做笔记的读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但这也引发了新的讨论,有人担心电子笔记会削弱阅读的仪式感和专注度,让阅读变得过于碎片化。
面对争议,不少人尝试在做笔记与沉浸式阅读之间寻找平衡。一些读者采用折中的方法,在初次阅读时进行沉浸式体验,对书籍内容有整体把握后,第二次阅读再做笔记,这样既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又能通过笔记加深对书籍的理解。还有读者利用现代科技,如使用阅读软件的标注功能,在不打断阅读节奏的前提下,对重要内容进行标记,事后再整理成笔记。
在这场关于读书方式的讨论中,各方观点都有其合理性。无论是坚持做笔记,还是推崇沉浸式阅读,亦或是探索两者结合的方式,其本质都是为了更好地从阅读中汲取养分,丰富精神世界。正如一位资深阅读推广人所说:“读书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习惯和喜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让阅读真正成为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 这场讨论仍在继续,或许最终也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但它无疑激发了人们对阅读方式的深入思考,推动着阅读文化的不断发展。
帮我选课
*联系人:
*联系电话:
课程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