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
岐拼音:qí注音:ㄑ一ˊ异字体:㞿 㟚 歧 ? ?
部首: 山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7画 康熙字典:岐(7画)
五笔:MFCY仓颉:UJE郑码:LLEX四角:24747电码:1477区码:6510规范编号:3713
统一码:5C90汉字结构:左右结构五行属性:土
笔顺:丨フ丨一丨フ丶
民俗参考
汉字是否常用: ✔标准字体✔现通表汉字五行:土属性
字形结构
汉字部件构造 :山十又首尾分解查字 :山支(shanzhi)
笔顺编号:2521254
笔顺:丨フ丨一丨フ丶
笔顺读写:竖折竖横竖折捺
岐编码/UNICODE
岐字UNICODE编码U+5C90,二进制: 0101110010010000,十进制: 23696,HEX编码:E5B290,UTF-8: E5 B2 90
基本字义
岐 qí(ㄑ一ˊ)
(一)、〔岐山〕山名,在中国陕西省。
(二)、〔岐黄之术〕指中医的医术。“岐”,岐伯;“黄”,黄帝,相传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医家之祖。
(三)、同“歧”。
基本词义
● 岐 qí
〈名〉
(一)、 (会意。从山,从枝省,支亦声。本义:古地名。陕西岐山县。又山名)
(二)、 岐山 [Qishan mountains]。因山有两枝,故名。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上古称“岐”
王用享于岐山。——《易·升》
(三)、 又如:岐阳(岐山的南边;旧县名);岐周(西周。周初立国于岐山,所以称岐周)
(四)、 同“歧”。物的分支或事有分歧 [branch]
即歧趾而胪情。——张衡《思玄赋》
(五)、 又如:岐路(岔路);三岐路口;岐首(两个头);岐旁(岔路,两通的道路);岐路人(宋代称民间卖艺的人。也作岐路或路岐人)
词性变化
● 岐 qí
〈形〉
通“崎”。崎岖 [be rugged and rough]
汝阴太守 曹武,思所以获免,阴蒙避迴,岐岖自列。—— 陆机《谢平原内史表》
● 岐 qí
〈动〉
通“企”。踮起脚跟 [stand on tiptoe]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诗·大雅·生民》
百度百科释义
岐岐qí 形声。字从山从支,支亦声。“支”意为“分叉”。“山”与“支”联合起来表示“大山上分布着几座叉开去的小山”、“像植物本体上长出分枝那样的山形”、“像树木枝条那样的山地”。本义:群山中大山周围形状相当于树木枝条那样的山地。
康熙字典
岐【 寅集中 】【 山部 】康熙筆画: 7画 部外筆画: 4画
〔古文〕?㟚《廣韻》巨支切《集韻》《韻會》翹移切《正韻》渠宜切,?音跂。《說文》山名。后稷十三世孫古公亶父始居此。《詩·大雅》率西水滸,至于岐下。《一統志》山有兩岐,故名。《六書故》一在今鳳翔府岐山縣,禹貢導岍及岐,是也。
又山海經,岐山,狐岐之山,在今汾州介休縣,勝水出焉,東北會於汾,禹貢治梁及岐,是也。
又州名。本雍州地,後爲秦都,漢爲扶風郡,元魏置岐州,唐改鳳翔府,號西京。
又路岐也。《釋名》物兩爲岐,在邊爲旁。《爾雅·釋宮》二達謂之岐旁。《註》道旁出也。《列子·說符篇》亡羊者曰:岐之中又有岐,不知所之,所以返也。
又峻也。《詩·大雅》克岐克嶷。《朱傳》岐嶷,峻茂之貌。
又姓。《正字通》黃帝臣岐伯,唐岐靈岳。◎按《集韻》翹移切,音祁。周文王所封地。
又常支切,音坻。山名。
又渠羈切,音奇。地名。
又章移切,音支。分也。與諸家音切相齟齬。今不从。《集韻》本作?。《韻會》或作歧。
音韵参考
[ 平水韵 ]:上平四支
[ 唐 音 ]:ghiɛ
[ 国 语 ]:qí
[ 粤 语 ]:kei4
方言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i1 [宝安腔] ki1 ki2 [梅县腔] ki1 [陆丰腔] ki1 [东莞腔] ki2 [台湾四县腔] ki1 [客语拼音字汇] ki2 [海陆丰腔] ki1
⊙ 粤语:kei4
⊙ 潮州话:gi1(ki) gia6(kiă)
English
high; majestic; fork in road